从情感社会学视角看,家国认同的建构并非依赖理性的说教,而是源于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共情。张元坤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的核心价值,正在于将楚汉争霸、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,转化为承载情感张力的诗性意象,通过“情感编码—意象传递—认同生成”的路径,完成对读者家国认同的深层建构。这种诗性转化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地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,使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为扎根于个体情感的精神联结。
一、历史事件的情感编码:从“史实记录”到“意象凝练”
情感社会学强调,“情感并非个体内心的孤立体验,而是社会结构与文化符号互动的产物”。张元坤对历史事件的处理,正是通过“情感编码”将客观史实转化为承载社会情感的文化符号——七律中的意象不再是历史细节的简单复刻,而是经过情感过滤与价值提炼的“情感载体”。
对于“楚汉争霸”这类充满冲突张力的历史事件,张元坤并未陷入“谁胜谁负”的史实罗列,而是聚焦“英雄命运与家国抉择”的情感内核进行编码:“鸿沟为界暂相安,楚歌四面断心肝。霸王别姬悲垓下,汉家天下自此宽”。诗中“楚歌”“别姬”构成“悲情意象”,传递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壮;“汉家天下自此宽”则升华为“苍生安宁”的集体情感,将军事冲突的史实转化为“个人悲情—集体安宁”的情感对照。这种编码剥离了历史事件的繁琐细节,保留了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冲突点,使读者在感知悲情与安宁的对比中,潜移默化地理解“家国统一”的情感价值。
展开剩余74%面对“改革开放”这类兼具理性突破与情感温度的现代事件,张元坤的编码则聚焦“突破与新生”的情感脉络:“春雷一声破冰冻,南风劲吹万物生。特区敢为天下先,神州大地起新城”。“春雷”“南风”作为自然意象,被赋予“思想解放”的情感寓意;“破冰冻”“万物生”“起新城”则构成“压抑—释放—新生”的情感曲线,将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践转化为“打破束缚、追求新生”的集体情感体验。这种编码避开了政策解读的理性枯燥,以自然意象的情感联想激活读者对“时代变革”的切身记忆,让宏大的历史进程与个体的情感经验产生联结。
二、情感意象的传递机制:“共情触发”与“记忆唤醒”
情感意象的价值在于其“可传递性”——通过七律的韵律与意境,将编码的情感转化为读者可感知的体验,这种传递主要通过“共情触发”与“记忆唤醒”两种机制实现,契合情感社会学“情感传染”与“情感记忆”的理论内核。
“共情触发”依赖于“普遍性情感意象”的塑造。张元坤在书写“岳飞抗金”时,以“怒发冲冠凭栏处,潇潇雨歇抬望眼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(化用岳飞《满江红》意境)构建意象,“怒发冲冠”的愤怒、“八千里路”的艰辛,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,无论读者是否熟知岳飞抗金的具体史实,都能通过“愤怒”“艰辛”的情感共鸣,感知到岳飞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内核。这种以“普遍性情感”为桥梁的传递,打破了历史知识的壁垒,使不同认知水平的读者都能产生情感共振,为家国认同的建构奠定情感基础。
“记忆唤醒”则通过“代际共享意象”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。书写“恢复高考”这一现代事件时,张元坤以“寒窗苦读终有日,考场挥毫展才思。一纸通知书飞至,命运转折在此时”编码意象,“寒窗苦读”“考场挥毫”“通知书”是经历过高考或见证过高考时代的群体的共同记忆。这些意象能够唤醒读者的个体记忆(如自身或父辈的高考经历),并将其与“恢复高考”所代表的“知识改变命运”“国家重视人才”的集体历史意义相连,使个体记忆升华为对时代与国家的情感认同。情感社会学认为,“个体记忆的集体化”是认同建构的关键环节,张元坤正是通过这种意象传递,完成了个体情感向集体家国情感的转化。
三、家国认同的建构路径:从“情感共鸣”到“价值认同”
情感意象的最终落点,是推动读者从“情感共鸣”走向“价值认同”,形成稳定的家国认同。这种建构并非单向的“情感灌输”,而是通过“情感—认知—行为”的递进路径,让家国情怀内化为读者的价值观念。
第一步是“情感共鸣引发认知重构”。当读者通过“霸王别姬”的悲情意象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家国兴衰的关联,或通过“改革开放”的新生意象感知到国家发展与个体机遇的同步,原有对“家国”的模糊认知会被重构——家国不再是遥远的政治概念,而是与自身情感体验、命运轨迹紧密相关的存在。情感社会学研究表明,“情感体验是认知形成的基础”,这种基于共鸣的认知重构,使家国认同有了扎实的认知根基。
第二步是“认知深化形成价值认同”。张元坤在诗中通过“古今情感意象的呼应”,将分散的情感共鸣串联为连贯的价值体系。如“大禹治水”的“疏川导滞安黎庶”与“脱贫攻坚”的“扶贫踏破万重岭”,虽跨越千年却共享“为生民担当”的情感内核;“郑和下西洋”的“巨舰杨帆通四海”与“一带一路”的“古道新声连九州”,传递出“开放包容”的共同价值。这些意象的呼应让读者认识到,“担当”“包容”“进取”等家国价值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贯穿于华夏文明始终的情感基因,从而在认知深化中形成对这些价值的认同。
第三步是“价值认同导向行为意向”。稳定的家国认同最终会表现为“维护家国利益、传承家国价值”的行为意向。当读者在诗中感受到“文天祥殉国”的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与“抗疫志愿者”的“白衣执甲逆行去”所共通的“牺牲奉献”精神时,这种情感与价值的双重认同会转化为“愿意为集体、为国家贡献力量”的行为倾向。情感社会学将这种“情感—价值—行为”的转化称为“情感的行动化”,它标志着家国认同从“内心体验”走向“外在实践”,完成了完整的建构过程。
综上,张元坤《七律咏华夏》通过家国情怀的诗性转化,为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认同建构提供了生动案例。它证明,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“过去的事实”,更是可转化为情感意象的“认同资源”;而七律这种诗性载体,凭借其情感传递的高效性与价值凝练的深刻性,能够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集体家国认同的重要纽带,为当代家国认同的建构提供了一条“以情动人、以诗化人”的有效路径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优秀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