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杀牛羊,备酒浆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时不纳粮。”——这句看似朴素的民谣,在1644年的中原大地却成为时代转折的注脚。歌声在村镇间传唱,迅速从关中传至北京,仿佛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辟了一条通往帝都的道路。彼时,大顺军一路高歌猛进,民心所向,而北京城内的大明王朝却已风雨飘摇。自崇祯十七年初大顺军东征至三月十七日兵临京畿,大明境内除宁武关等零星据点外,沿途城池官民大多敞门迎降。大同、宣化、怀来、居庸关、河间等地接连陷落,噩耗接踵而至,北京逐渐如同孤舟,孤立于风浪滔天的局势中。
然而,就在大明气数似乎已尽之际,局势却出现了微妙的转机。李自成竟派人前来议和。据《小腆纪年附考》记载,李自成的条件是:“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,退守河南……闯既受封,愿为朝廷内遏群寇,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。但不奉诏与觐耳。”换言之,他要求被封为“西北王”,索取百万两犒军之资,同时允诺协助明廷平定境内叛乱,甚至出兵抵御关外清军,但前提是与崇祯平起平坐,不再受其节制。如此条件令后人百思不解:既然李自成已握胜局,为何仍提出“城下之盟”,似乎还给大明一线生机?
展开剩余65%若要回答这一疑问,须从李自成自身处境出发。其一,他并未真正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。大明传国已近三百年,正统观念深植人心。李自成虽然在西安称帝,但那与攻占京师截然不同。东征之初,他或许并未计划直逼北京,而是因一路顺利,地方官绅纷纷开门迎降,才不知不觉间推进至帝都城下。骤然面对这场可能改朝换代的剧变,他自身心理与政治上的准备都极为不足。
其二,北京城非一日可下之地。城池高大坚固,历来为北方屏障。若强攻而对方拼死守卫,恐怕大顺军难以速胜。宋辽之战中,十余万宋军尚在残辽守军的抵抗下惨败;明正统年间,也先兵临城下,终因于谦力守而无功而返。甚至清军多次入关,也大多绕过京师,不敢贸然攻城。李自成自然清楚其中凶险,他不能赌上百万大军的生死。
其三,外部勤王之军亦是巨大威胁。若围攻日久,吴三桂、左良玉、刘泽清、黄得功等地方劲旅一旦赶到,形势将急转直下。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这些人各怀心思,无一人真正驰援,但在当时,李自成必须严肃面对这一风险。
其四,大顺政权本身虚弱不稳。李自成虽号称百万大军,却多是临时拼合的农民军,各部之间缺乏凝聚力。遇利则聚,遇险则散,本质未改。士绅百姓多是迫于形势投降,表面顺服,内心却未必真心归附。一旦遭遇挫败,极易倒戈。外部更有张献忠、南方明军藩镇以及关外清军的存在。若贸然推翻明廷,李自成将同时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,而其根基尚浅,未必撑得住。
基于以上种种考量,李自成主动议和,并非仁心,而是出于现实的利害权衡。他清楚自己的实力不足以立即接管庞大的明帝国,也担心仓促攻城后陷入困境。换言之,他希望在保持优势的同时,以较低代价达成政治目的。这并非儿戏,而是一种冷静的选择。正所谓“利益决定想做什么,实力决定能做什么”,李自成的抉择正是这一逻辑的写照。
可惜的是,谈判最终无果。明廷既未回应,也未能利用这次机会缓和局势。局势骤然紧迫,箭在弦上不得不发。仅仅一日之后,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,明朝276年的基业至此覆灭。这场历史大剧,就这样在短短几日间骤然落幕,留下无尽叹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优秀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